糖尿病是一種需要系統治療、長期治療、綜合治療、個體化治療的非常復雜的綜合征,在治療過程中,一要明確代謝紊亂的控制情況,二要了解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發展狀況,所以監測更是必不可少。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標有很多,它們各代表著不同的意義。但在臨床血糖監測中,感到一個最大的誤區就是僅僅重視空腹血糖的監測。
所謂空腹血糖,是機體在禁食8~10小時后,一般是在早上醒來還沒有進行體力活動時所測得的血糖值。嚴格來講只有住院患者,在早晨醒后尚未下床活動時,由醫生或護士測定的血糖值才能算是真正的空腹血糖;或者在患者家中,按照上述要求,由家人所測定的也可以算作是標準空腹血糖。
如果起床后上完廁所,還有的做完晨練,再洗漱完畢,匆匆趕公共汽車或打的去醫院,還有的甚至是自己騎自行車到醫院,然后排隊掛號,在樓梯間爬上爬下,再排隊就診,等醫生看病后開出檢查單,排隊劃價、排隊交費、排隊抽血、測定實施,最后拿到的這個檢測報告中的血糖結果,能算是真實的空腹血糖值嗎?只能是“僅供參考”的血糖值。更不用說還有很多其它因素會直接影響該數值的準確性!
如頭一天晚餐的進食時間、進食內容,是否飲酒?夜間的睡眠情況,早上的心情、頭一天的藥物服用等等。如果單純依據這一檢測結果來指導糖尿病的用藥,肯定會誤導治療,從而貽誤病情。更不用說單純依靠空腹血糖來診斷糖尿病,對大于60歲的老年人有一半以上都可能會漏診,因為他們的空腹血糖根本就不是太高,而餐后2小時血糖已經大于了11.1毫摩爾每升。還有,對2型糖尿病而言,是多方面的代謝紊亂,遠遠不僅僅只是一個血糖的問題。所以本人一直強調空腹血糖只是一個僅供參考的“泥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