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端午節
端午節快樂
又是一年端午節,祝我的朋友們節日快樂!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隆重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等,民間俗稱“五月節”。因“端”與“初”同義,“五”與“午”同音,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五月初五日稱“端午”。我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除了這個深入人心的習俗外,還有以下五大習俗,根據地域不同略有差別,至今還在民間廣為流傳。
一、懸“端午三友”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二、寫符念咒 除了用“端午三友”驅鬼外,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掛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如有的要求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較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類。上海人過去在端午節懸掛鐘馗像于門口,正是這種辟邪風俗的繼續與演變。另外,類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習俗,還有在兒童額上點雄黃酒。節日一早,婦女們便將兒童耳上夾艾蒿,頭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黃酒在額上寫一個“王”字。據說,這樣可使百鬼畏懼,保命長生。

三、吃“五黃”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拔妩S”指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及雄黃酒。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間便認為蛇蝎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四、戴五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南陽民間流傳者制作和佩戴香布袋的風俗。香布袋一般是用彩布和花線繡扎,香布袋兒中心塞填天然香料,如雄黃、艾葉末、藿香、蒼術等,這些香料混合后,不僅香味持久,消除汗味和體臭味,而且能驅走身邊的害蟲,消除疾病,清爽精神。
五、賽龍舟 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的說法。這項活動在端午節前后舉行,是一種聲勢浩大的自發的節日文化活動。龍船就是龍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龍形狀,叫龍船或龍舟。荊州市五月端午競渡的龍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臨時扎上龍頭、龍尾,也有特制的專用龍船。如今,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民族特色的龍舟競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