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走中原 看三秋丨再生稻推廣盼“新生”——秋收一線的農業現代化系列觀察之五
□本報記者 趙一帆
“平均畝穗數35.14萬穗,每穗實粒數59.2粒,千粒重28克,碾壓率為35%,八五折后畝產321.9公斤,結合8月5日頭季稻測產的742.4公斤,兩季總產量為畝產1064.3公斤!”10月9日,在商城縣再生稻千畝示范方測產現場,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省農科院糧作所研究員尹海慶欣喜地向大家宣布結果。
再過幾天,豫南62萬畝再生稻即將迎來收獲。從苗情和調研測產結果來看,在今年持續高溫、干旱的情況下,再生稻仍然表現不俗,穩產在望。
一稻收兩季,一畝產噸糧。這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豫南地區是我省傳統水稻種植區,過去,種植水稻比較效益不高。在我國南方水稻種植區域,由于溫光條件充沛,一年可以兩種兩收。而豫南地區受限于氣候條件,一年只能種一季水稻。
這樣的難題如何破解?經過農業專家們的研討,“種植再生稻”的方案脫穎而出。
水稻具有復種指數高的特性,像韭菜一樣,割完一茬還能再長。所謂再生稻,就是通過對頭季稻收割后的稻樁進行水肥管理,使其再次抽穗灌漿,實現“一次播種,兩次收獲”。
經過多年栽培試驗,專家們研究出了一套適宜豫南地區的再生稻栽培方法:3月育秧、4月中上旬插秧、8月上旬收割頭茬、10月中旬收割第二茬,增產效果達30%—50%。
2013年,再生稻開始在豫南地區示范推廣,羅山縣子路鎮陳貴權種植的100畝再生稻,頭季稻畝產615公斤,二茬稻畝產155公斤?!耙郧胺N一季稻,從來沒有過這么好的收成?!被貞浧甬斈?,陳貴權依然很興奮。
看到不少人通過種植再生稻嘗到甜頭,羅山縣寶城街道六里村的種稻大戶吳國強坐不住了。2018年,他開始“小試牛刀”種植再生稻,到今年,種植面積已達430畝。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頭季稻每畝收1200多斤,二茬稻預計能收500多斤。而且再生稻大米的品質和口感更好,比普通大米售價高,一畝地能多賺500多元。
“再生稻已成為一項重要的糧食增產技術、農民增收手段?!笔∞r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據農情統計調度,正常年份,再生稻頭季稻平均畝產600公斤左右,二茬稻平均畝產200公斤左右,目前,我省再生稻種植面積約62萬畝,一年可增產糧食1.24億公斤。
不過,再生稻大面積推廣仍然面臨諸多難點。
“我省水稻種植面積為900多萬畝,而信陽市一地的水稻種植面積就有700萬畝,再生稻占比不到1/10。這與再生稻對海拔、氣候、稻田水分等要求較高有關?!笔∞r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省再生稻種植區域全部集中在信陽市淮河以南地區,因為其他地區種植模式不同,而且溫、光、水條件不足,不適合蓄留再生稻。
再生稻對育秧技術要求較高。再生稻插秧早于一季稻,育秧時間提早到了3月份,而此時豫南天氣還比較寒冷,需要在大棚里完成育秧過程,無論是成本還是技術要求都高于普通水稻,秧苗常常供不應求。
推廣再生稻還面臨機收瓶頸。頭季稻機械收割后,收割機會直接壓損部分稻樁,直接影響二茬稻產量。
針對這些現實問題,信陽市也出臺了相應對策:繼續在再生稻優質品種篩選、提升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上發力;通過政府引導、示范帶動、科技支撐、主體參與、訂單開發等方式加大再生稻推廣力度;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圍繞工廠化育秧、栽秧插秧等關鍵環節,開展全托管或半托管等專業化服務,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發展再生稻……與此同時,適宜再生稻收割的新型收割機已經在我國南方地區試水,與普通收割機相比,稻樁碾壓率可降低15%,未來有希望在我省引進推廣。
“我們的目標是,到2025年,信陽再生稻面積發展到80萬畝。讓再生稻助力保障糧食安全、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毙抨柺修r科院副院長劉祥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