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新聞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屹立千年不倒,走進“天下第一雄關”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9年08月20日 點擊數: [添加收藏]

圖片1.png?x-oss-process=style/w10

習近平總書記20日上午來到嘉峪關關城,登上城樓察看關城整體面貌,聽取河西走廊長城、關隘歷史文化情況介紹。

“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習近平曾這樣評價長城。今年5月15日,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在談到亞洲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時,列舉了數個恢弘建筑,長城就是其中一個。

總書記這次親臨考察的嘉峪關有著怎樣的歷史?雄峙千年的河西長城又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扮演了何種角色?一起來學習。

長城越千年

圖片2.png?x-oss-process=style/w10

關城六百載,長城越千年。

雖然是因為長城而誕生,但是,明朝以前,嘉峪關是有關無城,而在嘉峪關關城建設之前,河西走廊的長城卻已經有了千年歷史了,幾乎和絲綢之路一樣悠久。

中華長城,縱橫萬里,雄峙千年。長城的修筑持續了兩千余年。秦、漢、明是中國古代三個大規模修建長城的時代,三個時期修建的長城長度都超過了萬里。

河西走廊作為歷代邊塞地區,不僅是中西交往必經之門戶,更是長城沿線需要重點設防和布局的重要地區之一。歷史上,河西走廊的興衰與河西長城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秦長城并未涉及到河西地區,真正延伸到河西地區的只有漢長城和明長城。漢長城和明長城,都毫不例外地經過了如今的嘉峪關一帶。

絲綢之路打通后,為了鞏固統治,抵御匈奴,確保西域交通的暢通,西漢政府先后設立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和玉門、陽關兩關,并在四郡北側修筑了兩條長城,東起黃河西岸,橫貫河西走廊北境全線。

從此,河西漢長城佇立在大漠、綠洲間,守望著絲綢之路。河西長城對古代絲綢之路的繁榮和西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大歷史作用。此后朝代更迭,天翻地覆,絲綢之路時斷時續,而長城拱衛中原王朝邊防的作用也日漸式微,一直到了明朝。

明長城是我國歷史上修筑的最后一道長城。它西起甘肅嘉峪關,跨越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北京、天津、河北、遼寧等9個省市、自治區,全長6350公里。

嘉峪關的修建,就始于明朝大將軍馮勝平定河西之后。1372年,馮大將軍經過多方勘察,選定了嘉峪山和黑山之間最狹窄處修建土城,結束了嘉峪關“宋元以前有關無城”的歷史。從此,嘉峪關成為東西交通的門戶。

有了明朝萬里長城,才有了完整的嘉峪關。

天下第一雄關

圖片3.png?x-oss-process=style/w10

“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text-indent: 2em;">嘉峪關,地處河西走廊中段,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

嘉峪關從明洪武五年(1372)初建土城到萬歷元年(1573)修筑嘉峪關北長城為止,才建成了由關城、長城、烽火臺等軍事設施共同組成的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據說當年建這關時,匠師計算用料特別精確,最后建成時竟只剩下一塊磚。這是建筑工程上的絕招。這塊磚存放在西甕城門樓的后樓臺上,供人觀摩。

作為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沿線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為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美譽。

嘉峪關長城防線兼具人工墻體、壕塹、天然險三大類于一身,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軍事防御設施的“百科全書”,堪稱轄域規模巨大、軍事設施布局嚴密的巧奪天工之作。

在嘉峪關構筑西域防線,不是為了書寫某一帝王將相的文治武功,它是國家定邊止殤的一條“秩序線”。有了它,“永不犯邊”的口頭承諾就會被扎上“雙保險”。西長城的修建,有效地抵御了游牧民族的進攻,并保護了嘉峪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明代西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進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為必經之地。自建成嘉峪關后,這關便為西部國防重地,對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明代,政府軍和吐魯番兵曾數次在嘉峪關作戰?;哪貐^是怕缺水,嘉峪關卻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匱乏。

西去東歸,羌笛橫吹。在600多年的歷史中,嘉峪關雖存在過一段閉關時期,但開放包容始終是主旋律,尤其是在嘉峪關關城修建之后,絲綢之路再度勃興,貿易再度進入興盛時期?!斑h人慕化來,款關無虛夕”。這時的嘉峪關,街市繁榮,盛況空前。

千年之后,狼煙遁去,刀劍入鞘。然而歷史并不如煙,它為嘉峪關留下了厚重的文化資源。

雄關“蝶變”愈燦爛

圖片4.png?x-oss-process=style/w10

“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戍盤雕大漠風?!?/p>

因和平而廢棄的長城防線并未因戰爭的不再而光澤全無。雖然嘉峪關早已失去了長城防線的軍事要塞地位,但是,作為精神氣象的民族文化認同價值卻與日俱增。

有著“河西重鎮”“邊陲鎖鑰”之稱的嘉峪關,是中國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的交匯點。1961年,嘉峪關被中國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地。

修繕保護和有效利用,這是包括嘉峪關在內的長城面臨的兩個共同課題。

因長城裸露在野外,自然和人為因素的破壞影響較大。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于1950年、1958年、1973年對嘉峪關關城進行維修保護,80至90年代,還依次對嘉峪關關城墻體及城內古建筑進行保護維修。

嘉峪關是甘肅省最早設立專門的長城保護管理機構的市,1973年成立了文物管理所,對嘉峪關關城及長城進行管理和保護;2002年成立長城保護研究機構——長城保護研究所。

實施搶救性保護長城本體、開啟長城“身份證”編碼、設置長城保護員,再到如今的日常維護、數據監測預防性保護、長城文化旅游有效結合等舉措,嘉峪關歷經數載保護修繕。昔日斑駁裂痕、隨處可見的城墻“傷口”愈合了,600多年的古老關城雄姿再現,也讓嘉峪關成為了吸引海內外游客體驗古老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為更好地保護、管理、研究和利用甘肅境內豐富的長城資源,2019年5月31日,《甘肅省長城保護條例》頒布實施,自7月1日起施行,通過法治手段推進古長城遺址保護。

讓文物“活起來”。甘肅省目前已建成和改造了嘉峪關長城博物館、玉門關陳列中心、山丹明長城陳列館等長城展示設施,改善了重點長城段落的基礎設施,實施原狀展示并對公眾開放。

2018年,嘉峪關文物景區接待游客160萬人次,實現經濟收入1.4億元。2019年5月,嘉峪關關城還推出夜游項目,讓海內外游客感受大漠中的別樣邊關。

如今,關城突兀,長城殘垣,絲路古道已經難覓往日的車馬囂喧。但是,嘉峪關,以及以此命名的嘉峪關市,卻成了河西走廊的一顆明珠,是甘肅省城鎮化率最高的市。

撫今追昔,史上的輝煌,如今的燦爛,嘉峪關,承載著過去,也憧憬著未來。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網、經濟參考報、甘肅日報、嘉峪關新聞網、嘉峪關大景區管理委員會網站等,整理:岳小喬)


[ 打印文章 ]
综合热の国产热の潮在线_jizz国产在线_国产AV巨作情欲放纵无码下载_国产交换配乱婬视频A
<td id="88esq"><option id="88esq"></option></td>
  • <wbr id="88esq"></wbr>
  • <option id="88esq"></option><tr id="88esq"></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