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千年史書石鑿刻
太行巍峨,黃河奔騰,三晉大地15.67萬平方公里表里山河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搖籃”。中華上下五千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歷史長卷由此鋪陳開來,古城大同寫下絢爛的一筆。
大同原名平城,公元398年,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遷都于此。公元460年,文成帝拓跋濬接受高僧曇曜建議,“于京城西武周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拉開了云岡石窟百年營造的序幕,成就了一部橫亙在天地間、雕刻在山崖上的北魏史書。
11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云岡石窟,就文物保護工作進行調研。穿越千年四季輪轉,縱橫古今神州大地,云岡石窟見證歷史,也演繹著新的傳奇。
千年文化之交融
走進云岡石窟這部千年史書,濃厚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
“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所眺?!蓖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記錄,依稀能還原萬人出工的壯闊場景。
從空間維度上看,云岡石窟坐落于大同市城西十六公里的武周山南麓,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254個洞窟、1100多個佛龕、59000余尊造像,雕刻面積18000余萬平方米。
然而,云岡石窟的恢弘卻不止于此。它的壯闊在于更大的空間,一個開放包容、中外交匯、民族融合的大文化空間。
站在亞歐文化交流的版圖上看,云岡石窟正處于兩個歷史契機的交匯處。山巒之中,匠人們日復一日,鑿壁摩崖的敲擊聲此起彼伏;遠方的絲綢之路,僧人們長途跋涉,把犍陀羅佛教傳入中原。二者的相遇催化了中西藝術的交流碰撞,也成就了云岡石窟獨特的文化特征。
“開放交融”是云岡石窟最鮮明的文化特征,匯合南北藝術,聚集東西文明,融合鮮卑與漢族,云岡石窟譜寫著文化交融的壯麗史詩,也塑造出獨有的“國際范兒”。
這里既有胡風胡韻的面容雕刻,又有著西域風情的紋樣裝飾,既有“帝佛合一”的皇室氣象,又有“二佛并坐”的獨特造像。在這里,標志著希臘文明的羅馬廊柱、代表著印度文明的建筑形式,以及波斯文明和巴比倫文明的文化遺存,共同鑄就了一座兼收并蓄的藝術殿堂。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绷暯娇倳浺恢背珜拿鞯慕涣骰ヨb。
2018年6月,他在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上提出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幾個月后,他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強調,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自信而又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
天下大同,協和萬邦。在取“天下大同”之名的山西大同,云岡石窟集歷史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藝術文化之大成,千百年來不斷進行著文化交融的生動實踐,奏響西天梵音的華夏樂章。
千年文明之傳承
閱讀云岡石窟這部石頭史書,一錘一斧記錄著千年石窟文明。
從時間維度看云岡石窟,雖然開鑿前后歷時只有60余年,但其創造的文明成果歷經千年傳承發展,至今仍有著深遠影響。
它在自然本土中孕育,又在民族交融中升華,早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塑造著后世的藝術文化等各個領域。
標志著民族融合的初步實現,云岡石窟不僅是魏晉南北朝時代文明融合的結晶,更是民族團結的藝術象征和永恒豐碑;開啟了佛教藝術本土化的篇章,云岡石窟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思維方法和方法論也為后世所繼承。
代表著公元5世紀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云岡石窟引領后世的石窟藝術,發揮著獨特的美學價值。云岡石窟誕生的“褒衣博帶”,確立了北傳佛教的中國范式;中國宮殿建筑式樣雕刻以及中國式佛像龕,在后世得到廣泛應用。經歷了初期曇曜五窟的渾厚質樸,走過了鼎盛階段雍容自信的富麗堂皇,最終來到晚期小窟小龕的秀骨清像,后代藝術家從前輩們的歷史遺存中擷取啟迪與靈感,再以世世代代的熏陶,歲歲年年的洗禮,日日夜夜的追尋,匯聚成云岡石窟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p>
留住歷史根脈,傳承中華文明,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所思所行。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他指出“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在聯合國教科文總部,他指出“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云岡石窟里石雕的神態生動如初,一眼千年,宛若初見。
千年文物之保護
1500多年過去,多少繁華煙云都入了土,現在的云岡石窟依然保持著一個特別身份——歷史文物。不僅在中國,它還有一個國際“戶口”—— 世界文化遺產。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云岡石窟文物保護工作,1952年設置專門保護機構;1961年3月,云岡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5月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
近年來,云岡石窟研究院借助數字技術進行保護開發,古人讓云岡石窟“永世長存”的夢想如今成為了現實。日前,云岡石窟推出“云旅游”,只要拿起手機就能身臨其境全景漫游。三維“數字檔案”實現“一觸千年”,作為“網紅”的云岡石窟走上網絡,向世界展現中華文明之美。?
文物是凝固的歷史,也是文化和文明的載體。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
“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绷暯娇倳涍@樣說道。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這些復蘇的文物于無聲中講述前世今生,正如延續中華文明的燦爛星火,照亮來路,也必將昭示未來。
文物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沉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云岡石窟,作為聯通古今的橋梁,提供了解碼文化自信的歷史答案。這份底氣,來自中華文化兼收并蓄的智慧創造,來自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包容胸襟。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中華民族,正因為這樣氣度和襟懷,吐納萬千,氣勢如虹。